一年前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修改〈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〉的決定》,對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》進行了修改,刪除了對環評單位的資質管理規定。
近日,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視頻會議上講話時指出:取消“環評機構資質”“環保竣工驗收”等2項行政審批事項已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,待相關法律修改后實施。
此次環評機構資質取消,并不意味著環評制度取消,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去年就回應過,環評制度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制度,隨著改革的深入只會加強,不會削弱。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的確是減輕了身上的一點負擔。
眾所周知,板材行業作為傳統制造行業的一員,粗放式的生產過程一直被人詬病,存在著環境污染、效率低下的問題。自從環保風暴愈刮愈猛,環保督查一波接著一波,環評就成了呆在眾多中小企業頭上的緊箍咒,不少企業因為環評不過關而整治停產。比如,臨沂蘭山區5月份就出過通知,自2018.5.17起,凡是無環評、無安評及無營業執照企業一律不準生產,安全、環保部門隨時進行巡視檢查,一經發現無牌無證企業生產,對企業進行兩斷三清(斷水、斷電、清原料、清設備、清場地)。
其實,不少板材企業是十分理智,也在積極轉型升級走綠色環保的長遠發展之路。但是隨著環保管理的加強,近年來第三方檢測、認證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環評“潛規則”也交替涌現,有些認證單位借環保整治趨嚴的機會索要高額的“環保公關費”,不給巨額好處費,企業就無法拿下環保牌照,還有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原職工開設的企業環評機構,針對各類檢測沒有明碼標價,會讓企業因為認證期限緊張而被漫天要價,對企業的利益嚴重損害,加重企業負擔。
江蘇省環保廳官網5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省環境檢測機構檢測質量專項檢查結果,22家機構被責令整改。其中,4家檢測機構被責令整改,并處1萬元以下罰款,整改期間,不得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檢驗檢測數據結果。臨沂環保局也通報了第二季度環評機構考核情況的通報,68家環評機構進行考核,山東偉峰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8家環評機構編制的環評文件考核結果為季度不合格。
這次取消環評機構資質,肅清的是就是這些想從環保整治中牟利的違規環評機構,保護好企業的利益。畢竟,現在所有公司都可以承攬項目,市場優勝劣汰過程更加優化,對環評機構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,也進一步壓縮環評利潤。
總而言之,環保愈來愈嚴已是板上釘釘的,板材企業應早做環評審批,積極將綠色環保理念深入到企業,落實到產品本身,才能適應如今的市場和環境,繼續長遠發展。